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乾嘉学派兴盛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产生背景:
1.政治:
清代康雍乾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此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确立和巩固,形成了政治上近百年相对安定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
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有长足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蓬勃勃兴盛发展,正依赖于康乾盛世所奠定经济基础。
3.文化:
清初统治者比较重视和提倡封建学术文化,大力倡导和编纂各种典籍。从康熙到乾隆,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都重新进行了疏解、汇编和刻印。同时,又以巨大的人力、财力编纂各种大型图书,诸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这些大型图书的编纂,既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纪昀、戴震等学者的学术思想得以施展和发挥,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读书治学的资料、工具书等便利条件。
清初兴起了批判理学的思潮,这一思潮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而清朝统治者由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使清初形成的批判理学思潮逐渐抛弃了其经世致用的宗旨,只保留了朴实的考经证史的一面。这就为尔后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的逻辑和依据。
二、学风
乾嘉学派的学风:立义必凭证据、援据以古为尚,孤证不为定说,隐匿或曲解证据为不德,剿袭旧说为不德,文体贵朴实简洁,辩诘不避本师,不出本题,词旨务笃实温厚等。
乾嘉学派与稷下学派的学风一阴一阳,互为极点。相较于“重行思而不离考证”的稷下学派,乾嘉学派的“重考证而不废行思”,虽然是清中期以后正式定型的,其源流却可远追秦汉;二者虽然定名相差千年,其各自的成型与共存,却已延续今古。
三、在史学方面的成就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
1.吴派
吴派以惠栋为代表,他们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2.皖派
皖派以戴震为代表,他们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响。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此派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乾嘉学派集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形成独具特点的考据学派。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使丰富的文化遗产赖以保存,并为后人阅读、利用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奠定了基础。乾嘉学派中有许多严肃的学者,在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上,严谨踏实,一丝不苟,而且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但是,乾嘉学派考据学也存在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为考据而考据的问题。将考据与学术划等号,出现思想界的空洞沉寂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的畸形现象。
四、代表人物
乾嘉学派启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阎若璩、胡渭,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惠栋、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钱大昕等。发展至乾嘉时期,惠栋公然打出汉学旗帜即梁启超所谓“以复古为解放”,遂形成了与宋学相对垒的学术流派。乾嘉学派发展至成熟时期,内部又形成了以惠栋和戴震为中心的吴派和皖派,两派分别影响和带动了一批学者。吴派形成于前,皖派发轫于后,戴震曾求学于惠栋,而又在吴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吴派代表人物有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而凌廷堪、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俞樾、孙诒让等被归为皖派。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学者和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学者均崇尚汉学,互为师友,相互影响,惠栋之吴派以信古为标志,戴震之皖派以求是为准当,均是乾嘉学派的重要派别。
五、影响
首先,乾嘉学派继承了中国古典考据学的治学方法,并将其推向传统时代的学术顶峰,乾嘉学派将传统考据学的治学方法、考证内容扩展到极致,考证成果更加丰富和充实。考据学非清代所独有,但考据学称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是在清代完成的。
然后,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大规模总结和整理,为后来的古籍整理、点校、阅读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考据为特长的乾嘉学派,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训话笺释,版本鉴定,文字校勘,辨伪辑佚等方法和手段,对两千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认真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在经学、小学、历史、地理、金石、考古,以及工具书、丛书、类书的研究和编纂方面,都留下可资借鉴的宝贵成果。
此外,乾嘉学派崇尚实学注重考证的风气,对近代新史学和新历史考据学影响甚大。近代以来在西方史学的影响下,中国史学得以转型,崇尚科学化成为近代以来史学演进的重要标志。而在中国学者看来,中国传统史学中,最符合近代以来科学精神的,就是乾嘉时期发展至顶峰的考据学。梁启超提倡的新史学路径,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胡适领导的“整理国故”运动,傅斯年的史语所要让正统的东方学在中国,顾颉刚的“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均受到了传统乾嘉考据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乾嘉考据学有着巨大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