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样理解“巫”“武”“舞”同源之说?[河北大学2017年研]
答:(1)“巫”
“巫”是指祭祀时自称能接神明,通晓神意的人,是能以“舞”接“神”的人。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受认识所限,远古的人民常对自然有着一种近乎敬畏的崇拜。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上天的神明在管理着,不可妄动,因而要定期向神明献礼、祭祀,请示神意。这种活动就经常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的图腾活动,即人们通过“舞”的动作希望可以接通天神,以此感谢天神的佑护,并祈祷上天能给予更加丰厚的食物。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这种祭祀礼仪的威严庄重与气势宏伟,因而古代的舞绝非随意为之的,“舞”与“巫祝活动”在古代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巫”是指以舞蹈装神弄鬼,来向神灵祈福免灾的人,它们与“舞”同源。
(2)“武”
《释名·释言语》:“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故《乐记》曰:武,发扬蹈历太公之志也。郑注:所以象威武时也。”《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箭,皆于东序”,这里干戈、羽箭是指武和文舞。从用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武”与“舞”是有密切关联的。郑笺云:“《大武》,周公作乐所为舞也”,孔颖达《正义》曰:“武诗者,奏《大武》之乐歌也。谓周公摄政六年之时,象武王伐纣之事,作《大武》之乐,既成而于庙奏之。”这里“武”是指一种乐名,即颂武王克股武功之乐。这种“武”是具有表演性质的舞蹈,但其动作和节奏很明显应是模仿征战时的步伐和过程。《礼记·玉藻》曰:“缟冠元武。”郑注:“武,冠卷也。盖以其结束严整而名之。”正是取“武”有约束严整之义。可见,作为舞蹈用的“武舞”,是由表军事行动的动作引申出来的。军队行军打仗需要严整的步伐和节奏,不能乱路一气,而跳舞也要有一定的节律抑制,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表示武事动作的“武”和表示舞蹈的动作的“舞”可以说应该有同源关系。
古书中也常常可以找到“舞”“武”通用的例子,《礼记·乐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郑玄注:“武,谓周舞也。”可见,上古“舞”与“武”的区分并不是如此明显的,“舞”有文舞、武舞,武舞即是执干戈而舞,是战争形态的演化。因而“武”引申出勇武之义。《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很明显,“巫”与“武”代表了国家大事的两个方面——祭祀与战争,二者相为表里。
(3)“舞”
《文王世子》:“干戈,万舞,象武也;羽箭,箭舞,象文也。”由此可见,“舞”的本义是舞蹈、跳舞。又《易·系辞》:“鼓之舞之以尽神。”《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都是表现了舞蹈的动作。而且在古代,舞是常与祭祀活动,庆祝活动等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巫”“武”与“舞”的关系极为密切,三词应是由一处引申,语源上有关联的一组同源词。后来字形又分化,标志着三个相关的意义已经分化为独立的三个词。
2022年中国舞蹈史考研题库(含考研真题)
下载或购买全套考试资料 》》》/ebook/994775.html
万种考研考证电子版资料随便看,每本不到1分钱 》》》/vip/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