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性被害人②名词解释如下】
被害中预防名词解释:被害预防的一种。在遭受犯罪侵害过程中采取的抗御、阻遏措施和活动。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人们遭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时,被害人仍然可以采取一定的阻遏措施,这类被害预防也有重要的意义,它至少可以减轻被害人受害的程度,在少数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完全避免受害。被害中预防在遭受各类犯罪活动的侵害时,都可以采用,例如,在经济活动中,当被害人及时发现已被诈骗时,如果及时与司法机关取得联系,就有可能追回被骗的财物和款项,减轻受害后果;在侵犯人身的犯罪中,如果被害人根据犯罪人的性格特征和犯罪动机,结合周围的情境采取适当措施,也能减轻受害后果,甚至可以免受实际的侵害。但是,人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被害中预防措施及活动,有明显的两重性,如果这类预防措施恰当,就能有效的阻止犯罪活动,减轻犯罪侵害程度,甚至免受犯罪侵害;如果这类预防措施不恰当,就可能会激怒犯罪人,或者加剧犯罪人的紧张情绪和恐惧感,促使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向恶性方向转化,从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犯罪后果,使被害人受到更残酷的犯罪侵害。例如,在有些流氓犯罪案件中,犯罪人最初只是想挑逗、戏弄被害人,并无进一步的侵害意图,但是,如果被害人不分场合,不合时宜地用刻薄的、激惹性的言词作出过分的反应时,就会大大刺伤犯罪人的自尊心,激起犯罪人的强烈复仇情绪,用更残忍的手段对付被害人,甚至有可能将其杀死。再如,回家的主人与入室盗窃的犯罪人狭路相逢时,如果被害人不根据周围情况作出恰当反应,而是条件反射性地大声喊叫,或者立即动手与犯罪人进行搏斗,就可能激起犯罪人的绝望情绪和强烈的自我保全动机,使犯罪人为了灭口而杀人,给被害人造成更为严重的侵害。因此,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之际,被害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迫使自己冷静,迅速判断犯罪人的意图和周围的环境条件,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恰当的行为决定,采取适合的防卫行动,积极创造条件,使自己摆脱犯罪人的控制,少受或免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大量的研究表明,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之际,被害人非理智的本能性反应和过度的反应,只能带来更严重的被害后果。

相关阅读: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山西招考网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答案
分析化学第六版答案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厦门大学法学院地址
信用社考试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试题
化工原理第二版答案
兰州商学院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