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名词解释如下】
是根据物理学科的性质,内容,特点,方法,学生的认识规律,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及教学设备和条件而设计的。
又称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性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启发——探究模式、自学——讨论模式、探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联系运用——巩固深化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与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与应用。
由于每个小组都有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小组见的同质性。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法
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人只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在于它的针对性与选择性。P50
是指和教学策略都是指向具体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而且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紧密相关。
意味着教学策略是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抉择。
即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实现对原来的错误认识的纠正或原有低层次认识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必然是外来的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一种可能是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一致,那么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另一种则可能是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矛盾,那么就需要学生进行艰苦地比较,辨别,承认新知识的合理性,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即将头脑中的思维状态或思维过程用直观的图表达出来,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清晰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按照诺瓦克的定义,就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是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亦称物理课本,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或物理教学大纲)编订的系统反应物理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主要是指一节课内容的设计,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
猜想与假设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是物理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物理现象反复再现,从而进行观测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
是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利用整节课的时间在实验室分组进行试验的教学模式。
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就是运用各种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成就、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给予数量或性质的描述,并作出科学的判断。
选拔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指物理学最核心的基本知识,它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参加生产劳动和有关实际工作所必备的。
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反映了学科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本质关系,任何教的活动中的具体行动,无论它给学习活动带来什么,也不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都会给学生以某种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好、可能坏、也可能不好不坏。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物理教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在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问题和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过程提供行为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P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