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文得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1-07-16 共277人浏览过

在线资料: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手册

资料下载:/ebook/968720.html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点手册,是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来总结各个单元的考点知识,方便快速理解与记忆。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医学综合

 第一篇 生物化学

 第二篇 生理学

 第三篇 病理学

 第四篇 药理学

第二部分 医学人文综合

 第一篇 医学心理学

 第二篇 医学伦理学

 第三篇 卫生法规

第三部分 预防医学综合

第四部分 临床医学综合

 第一篇 专业综合

 第二篇 实践综合

第一部分 基础医学综合

第一篇 生物化学

第一单元 蛋白质的化学

考点一、分子组成

1.元素组成:C、H、O、N、S、P等元素。

2.基本单位:20种氨基酸。

考点二、分子结构

1.肽键与肽链

(1)肽键:肽键是一种酰胺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2)肽链:肽链是指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间借肽键形成的结构。

2.一级结构

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肽键是其基本结构键。

3.二级结构——α-螺旋

α-螺旋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呈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向上平移0.54nm。

4.三级和四级结构的概念

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亚基聚合成大分子蛋白质的方式。

考点三、理化性质

1.等电点

在一定pH条件下的溶液中都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相等时溶液的pH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沉淀

沉淀可破坏蛋白质分子的水化作用或者减弱分子间同性相斥作用的因子,是指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沉降下来转化为固体的分离方法。

3.变性

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内部的空间排列发生变化,致使其原有性质和功能发生部分或全部丧失,如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学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等。

第二单元 维生素

考点一、脂溶性维生素

表2-1 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考点二、水溶性维生素

表2-2 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第三单元 酶

考点一、概述

1.概念:酶是指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大多数为蛋白质。

2.酶促反应的特点

(1)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2)酶催化具有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酶对底物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种底物;

相对专一性:酶对底物要求相对较低,可以作用于结构相似的一类物质;

(3)酶活性与酶量具有可调性

(4)酶不稳定,受温度、pH等条件影响,易失活,故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考点二、酶的结构与功能

1.分子组成:酶包括活性中心和辅助基团。

2.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

酶的活性中心酶是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或多肽链,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部位。部分酶发挥作用需要辅助基团的参与,这类基团称为必需基团。

3.酶原与酶原激活

酶原是指尚未被激活而具有催化作用的酶的前体。酶原的激活通常用到激活剂等,例如胃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原。

4.同工酶

同工酶是指体内所有具有相同催化作用的酶,都是同一种蛋白质。

考点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1.酶浓度

一定条件下,酶浓度和酶促反应的速率呈正比。

2.底物浓度

在酶的含充足的条件下,底物浓度和酶促反应的速率呈正比。

3.温度

酶促反应存在最适温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最适温度都会使酶促反应的速度减慢。

4.pH

酶促反应存在最适pH,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最适pH都会使酶促反应的速度减慢。

5.激活剂

激活剂是指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大多为金属阳离子。

6.抑制剂

抑制剂是指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

第四单元 糖代谢

考点一、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和无氧氧化的主要过程、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1)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表4-1 糖酵解基本途径第一阶段

注:表中反应类型:A.磷酰基转移;B.磷酰基移位;C.异构化;D.脱水;E.醛醇裂解;F.与氧化作用偶联的磷酸化作用。

第二阶段

注:反应所需的氢来自糖酵解第6步反应中的3-磷酸甘油醛的脱氢反应。

(2)关键酶

糖酵解的关键酶是己糖激酶(肝内为葡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

(3)生理意义

糖酵解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在无氧及有氧条件下都能进行,是葡萄糖进行有氧或无氧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最主要的生理意义是迅速提供能量,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糖酵解形成的许多中间产物,可作为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

糖酵解为在特定生理条件下葡萄糖的合成(糖异生作用)提供了基本途径。

2.糖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1)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

表4-2 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

(2)糖有氧氧化的关键酶

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3)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为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有氧氧化途径中许多中间代谢产物是体内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故与其他物质代谢密切联系。

糖有氧氧化途径与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亦有密切联系,如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果糖、半乳糖的代谢等。

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为核酸的合成提供核糖。

(2)磷酸戊糖途径生成大量的NADPH+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3)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中的转酮醇基及转醛醇基反应,使各种糖在体内得以互相转变。

考点二、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1.概念

糖原合成是指机体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糖原分解为6-磷酸葡萄糖或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它不是糖原合成的逆反应。

2.生理意义

糖原合成为机体储备能量,糖原分解可以在机体能量不足时提供葡萄糖。

考点三、糖异生

1.概念

糖异生是指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

2.反应途径的关键酶

丙酮酸羧化酶、PEP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6-磷酸葡萄糖酶四个催化酶均是关键酶。

3.生理意义

(1)维持血糖恒定(最主要的作用);

(2)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3)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考点四、血糖

1.概念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称为血糖浓度。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大多数来源于机体的消化吸收,给机体提供能量。

3.血糖浓度的调节

(1)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包括:

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促进糖的有氧氧化。

抑制肝内糖异生作用。

促进糖类转变为脂肪。

(2)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是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糖异生,加速脂肪动员,减少葡萄糖的氧化等作用升高血糖。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是糖皮质激素可通过促进肝的糖异生作用,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4.高血糖和低血糖

高血糖是指机体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常见于糖尿病病人。低血糖是指机体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患者可出现头晕等症状。

第五单元 生物氧化

考点一、概述

1.生物氧化的概念

生物氧化是指机体内,从代谢物脱下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水,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生物氧化的特点

(1)是在细胞内进行酶催化的氧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

(2)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产生。

(3)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供氧体,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与了氧化反应。

(4)在生物氧化中,碳的氧化和氢化是非同步进行。

(5)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

(6)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偶联,转换成生物体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能ATP。

考点二、呼吸链

1.呼吸链的概念

呼吸链是由一系列的递氢反应和递电子反应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所组成的连续反应体系。

2.两条呼吸链的组成

表5-1 两条呼吸链的组成(氧化呼吸链的组成)

考点三、ATP的生成

1.ATP的生成和利用

ATP是在线粒体中合成,是细胞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物质。

2.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1)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解偶联剂,ATP合酶抑制剂。

(2)正常机体氧化磷酸化的速率主要受ADP浓度的调节。

(3)甲状腺素可激活许多组织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促进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4)线粒体DNA容易受到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的损伤而发生突变。

第六单元 脂质代谢

考点一、脂质概述

1.分类

脂质包括磷脂,脂肪,类脂等。

2.生理功能

(1)储能和供能

脂肪在体内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储能和氧化供能。

(2)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生物膜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及神经髓鞘等。类脂特别是磷脂和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

(3)脂质衍生物的调节作用

某些脂质衍生物参与组织细胞间信息的传递,并在机体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花生四烯酸在体内可衍变生成前列腺素、血栓素及白三烯等。

(4)营养必需脂肪酸

营养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

考点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甘油三酯的水解

细胞中储存的甘油三酯经一系列脂肪酶依次催化,逐步水解释放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利用。

2.甘油的氧化分解

甘油被运到肝脏,由甘油激酶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再由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为磷酸二羟丙酮,进入酵解或异生。

3.脂肪酸的β-氧化

表6-1 脂肪酸的β-氧化

4.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1)生成过程

表6-2 酮体的生成过程

(2)酮体的利用(分解)

酮体是肝内生成,肝外利用。

乙酰乙酸转变为乙酰CoA

a.活化

表6-3 乙酰乙酸在不同组织中的活化

b.硫解

乙酰乙酰CoA→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

β-羟丁酸和丙酮

β-羟丁酸和丙酮可分别转变为乙酰CoA和丙酮酸,经柠檬酸循环或糖异生进行代谢。

考点三、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1.合成的部位

甘油三酯合成的部位在肝脏,脂肪组织和小肠等。

2.合成的原料

脂肪酸及3-磷酸甘油。

考点四、胆固醇的代谢

1.合成的部位、原料和关键酶

表6-4 胆固醇合成部位、原料及关键酶

2.转化和去路

表6-5 胆固醇的转化和去路

考点五、血脂

1.血脂的组成与含量

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

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表6-6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第七单元 氨基酸代谢

考点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组织细胞的生长、更新和修补;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作为能源物质氧化供能。

2.营养必需氨基酸

营养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

3.蛋白质的营养互补作用

蛋白质互补作用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生物价的方式。

考点二、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可逆地把氨基酸(氨基供应者)的氨基转移给α-酮酸(氨基受体)。反应的结果是氨基酸脱去其氨基,转变成相应的α-酮酸,而作为受体的α-酮酸则因接受氨基而转变成另一种氨基酸。

2.氨的代谢(氨的来源,转运和去路)

表7-1 氨的来源,转运和去路

3.α-酮酸的代谢

α-酮酸可再合成为非必需氨基酸,或转变成糖类和脂类,也可以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考点三、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体内部分氨基酸也可进行脱羧基作用生成相应的胺。催化这些反应的是氨基酸脱羧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2.一碳单位的概念

一碳单位是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3.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

苯丙氨酸经羟化作用,生成酪氨酸,反应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催化,反应不可逆,因而酪氨酸不能变为苯丙氨酸,酪氨酸进一步代谢可生成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物质。

第八单元 核酸的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

考点一、核酸的分子组成

1.分类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2.基本成分

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成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的基本成分为核糖核苷酸。

3.基本单位

核苷酸的基本单位为核糖或者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

考点二、DNA的结构与功能

1.一级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其螺旋直径为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是0.34nm。

考点三、RNA的结构与功能

1.mRNA

真核生物的mRNA前体为不均一核RNA(hnRNA),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真核生物的mRNA5′-端有特殊帽结构(反式的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m7Gppp),3′-端有多聚腺苷酸尾,去除帽、尾结构可导致mRNA迅速降解。

2.tRNA

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作为氨基酸的载体,转运氨基酸到蛋白质合成场所。

3.rRNA

rRNA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与核糖体蛋白共同构成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成存在差异。

考点四、核酸的理化性质

1.紫外光线吸收特征

核酸分子的碱基含有共轭双键,在260mn波长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可以利用这种特点对核酸纯度进行分析。

2.变性和复性

(1)变性:DNA变性是指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等)会导致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使DNA双链解离为单链的现象。

(2)复性:DNA的复性是指当变性条件缓慢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重新互补配对恢复完整的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考点五、核苷酸的代谢

1.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产物

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嘌呤核苷酸脱去磷酸,生成嘌呤核苷。

(1)腺嘌呤核苷经过脱氨、水解过程,生成次黄嘌呤,然后在黄嘌呤氧化酶催化下氧化为黄嘌呤。

(2)鸟嘌呤核苷则被直接水解,生成鸟嘌呤,然后经脱氨基作用,也生成黄嘌呤。

(3)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催化下生成尿酸。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主要终产物。

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产物

嘧啶核苷酸经过核苷酸酶及核苷酶的作用脱去磷酸及戊糖,生成嘧啶碱。

(1)胞嘧啶和尿嘧啶主要在肝脏内经脱氨、氧化、还原、脱羧等反应分解生成β-丙氨酸、氨和CO2

(2)胸腺嘧啶则分解产生β-氨基异丁酸、氨和CO2

第九单元 肝生物化学

考点一、生物转化作用

1.概念

机体在排出许多代谢产物之前,需对它们进行代谢转变,使其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2.反应类型

(1)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其中以微粒体依赖的单加氧酶系最重要。

(2)第二相反应:各种结合反应,其中以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普遍。

3.生理意义

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可对体内的大部分物质进行代谢转化,使其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灭活),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也可增加这些物质的水溶性和极性,从而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

考点二、胆色素代谢

1.胆色素的概念

胆色素,又称后胆色素类,一种生物色素,是某些卟啉代谢中形成的黄色、绿色、红色或褐色非金属化合物系列之一。

2.游离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是由4个吡咯环连接而成的环形化合物,并螯合1个铁离子,水溶性较低。

3.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主要指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水溶性较高。

4.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1)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

(2)进入肠道的初级胆汁酸在发挥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后,在回肠和结肠上段,由肠道细菌酶催化胆汁酸的去结合反应和脱7α-羟基作用,生成次级胆汁酸。

(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进入肠道的各种胆汁酸(包括初级和次级、游离型与结合型)约有95%以上可被肠道重吸收。

5.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1)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是指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能力下降等因素引起的血浆胆红素含量增多的现象。

(2)黄疸

黄疸是指橙黄色的过量的胆红素可扩散进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的现象。

(3)胆色素的代谢

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和胆素。胆色素代谢以胆红素为主。胆红素的类型包括未结合型胆红素和结合型胆红素。

在线资料: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手册

资料下载:/ebook/96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