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文得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2-01-28 共48人浏览过

【格物穷理(逻辑)名词解释如下】

格物致知名词解释:
简称“格致”。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用语。初见于《礼记·大学》名词解释: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东汉郑玄注名词解释:
“格,来也;物,犹事也。”宋以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甚多。程朱学派强调知识是先天固有的,但人们因受物欲的影响而丧失先验之知,主张通过“格物”或“即物穷理”去重新获得。北宋程颐说名词解释:
“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而迁,迷而不悟,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遗书》卷二十五)对于“格物”,程颐解为名词解释: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遗书》卷十八)认为人心受外物影响而产生欲念,使人心不正而泯灭了“知”,也就丧失了“天理”。为了要恢复人固有的先验知识和道德,就要通过“格物”。南宋朱熹说名词解释: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四书章句集注》)程颐认为由“格物”而“致知”有一个过程,“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遗书》卷十八)并不否认接触事物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朱熹强调“致知”在“格物”中。“盖致知便在格物中,非格之外别有致处也”(《朱子语类》卷十八),还认为认识是无穷尽的,指出“致知有甚了期?”(《朱子语类》卷十五)北宋司马光释格物致知的“格”为“扞”,为“御”,说“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而后能知至道”(《司马文正公文集》卷七十一),只有扞御外物,才能“知至道”。宣传“遗物离人”的观点,与程朱的格物致知说不同。明王守仁认为名词解释: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下)又释“格”为“正”名词解释: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大学问》)他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论点出发,取消了认识客体的存在。南宋叶適在解释格物致知时则说名词解释:
“是故君子不可以须臾离物也。夫其若是,则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有一不知,是吾不与物皆至也;物之至我,其缓急不相应者,吾格之。”(《水心别集·进卷·大学》)

关注VX公众号【文得课堂】免费领取考试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内容,请通知本站客服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读写教程答案
333教育综合真题
2020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2答案
中级经济师培训哪里好
山西招生考试网官网登录
考研辅导冲刺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大学教材pdf下载网站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课后答案
康复治疗是做什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点总结
胎膜早破名词解释
高等数学同济第七版上册
二级建造师考试试题免费下载
考试资料网
二建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