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词解释:
太初名词解释:
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与太一、太极相近。《庄子·天地》名词解释:
“太初有无,无
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知北游》名词解释:
“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
玄英疏名词解释:
“太初,道本也。”《白虎通义·天地》名词解释:
“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
名曰太素。”又引《易纬·乾凿度》名词解释: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
之始也。”成玄英认为名词解释:
“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
故名太初。”孔颖达名词解释: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易名词解释:
宇宙形成过程中“未见气之前”的阶段。与《易传》中的太极,《老子》中的“浑成”
含义相近。《列子·天瑞》篇名词解释: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
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尚书·洪范》五行说名词解释:
《洪范》中说名词解释:
“五行名词解释: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人们所用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
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同名词解释:
和,指不同东西和合和统一;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西周末史伯首先把
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国语·郑语》名词解释: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俾同,尽乃弃矣。”春秋时晏婴继承发挥之,
认为五味相和,方能成为美羹,进而提出君臣关系应该和而不同名词解释: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而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以和同推及人伦关系,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五行相杂说名词解释:
西周末期太史史伯说名词解释: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句话表达了
单一的东西不可能组成大千世界的思想。史伯还说名词解释: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谓和,他说名词解释:
“以他平他谓之和”,即是不同的“实”之和合、统一,所谓“同”,即指相同的实之简单相
加或同一。他反对“去和以取同”,因为“若以同禆同,尽乃弃矣。”另外,史伯还提出了一
系列命题,接触道对立统一的思想,他从“和无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等经验出发,
提出“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等命题。
五行相胜说名词解释:
春秋时期,五行相杂说向五行相胜说转化。晋太史史墨说名词解释:
“火胜金,故弗克。”
“水胜火,伐姜则可。”这是认为五行之间有互相制约的关系,而不仅仅满足于五行之间的
差异关系。
物生有两名词解释:
史墨在回答赵简子说名词解释: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
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
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从其勤,民忘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
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强调了事物的矛盾、变动、和矛盾的对立统一。
五行相生说名词解释:
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又意识到五行相胜说的不足。孙武提出五行无常胜,墨
子提出五行毋常胜。这样就否定了五行之间单一的制约关系。《墨子·贵义》中已经有青、
赤、黄、白、黑的无色排列,这和与之相配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序列完全
符合。以后,《管子》、《吕氏春秋》中的五行相生说更臻完善。
2
五行生胜说名词解释:
战国后期,通过讲春秋末期的五行相胜说与战国初期的五行相生说结合,形成
了具有较为完整形态的五行生胜说。邹衍是五行生胜说的代表人物。其著作《主运》、《五德
终始说》,就是分别论说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的。五行生胜说是先秦五行思想发展的最高阶
段。其中生意味着互相依赖的关系,胜意味着互相对立的关系,生胜论中已经含有独立统一
思想。
气化名词解释:
指气变化生万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园》名词解释:
“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
一气之化也。”张载则以气化来说明道,《正蒙·太和》名词解释:
“由气化,有道之名。”二程却认为,
气化并不贯穿宇宙变化的全过程,“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
则气化渐消”(《遗书》卷五)。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名词解释:
“气化者,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
之节具焉。”(《正蒙注·太和篇》)清戴震认为名词解释:
“阴阳五行运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孟
子字义疏证·性》)
气禀名词解释:
人生来对气的禀受。《韩非子·解老》名词解释:
“是以死生气禀焉。”认为气禀是人的生命来源。
《论衡·命义》名词解释:
“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认为人的生死祸福、贵
贱寿夭皆由气禀决定。宋理学家则认为气禀形成人的气质之性,是人性善恶的来源。北宋二
程认为名词解释: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禀得至清
之气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者为恶人。” (《遗书》卷二十二上)
诸子百家名词解释:
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战国时
已有“百家”之称,《荀子·解蔽》名词解释: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庄子·天下》名词解释:
“百家之学时
或称而道之。”刘歆的《七略》名词解释: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后据此概括为“诸
子百家”。
性无善恶论名词解释:
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名词解释:
“性无善无不善也。”认为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
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还以杞柳为喻名词解释:
“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
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北宋王安石以情论性,认为情是可善可恶的,而性则是无善无恶
的。“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王守仁也认为性无善无恶,“性
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始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
定恶的。”还提出“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恶,是谓至
善。”
三名名词解释:
指正名、倚名和无名。《经法·论》“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正名位而偃”,
君臣上下各安其位;“倚名法而乱,”名不正则法乱;“强主灭而无名,”刚愎自用,主亡而无
名。所以主张正名,“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五德名词解释:
1.五行之德。战国末期邹衍指水、火、金、木、土的天然德性。并以五行相生相克、
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上王朝的更替。2.五种德性。儒家指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名词解释:
“子贡曰名词解释: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熹注曰名词解释:
“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孙子兵法·计篇》指将领具备的五德,分别为智信仁勇严。
五德终始名词解释:
亦称五德转移,邹衍创立的关于历史变化的学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名词解释:
邹衍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认为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德性 3
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改变。
为我名词解释:
杨朱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孟子·尽心上》名词解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韩非子·显学》名词解释: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其特点是“轻物重生”,“不以物累其形”(《淮南子·氾论训》)。认为天下大利,亦为身外之
物,胫之一毛,却属己之形体;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把道家养
生理论推到极端。《列子·杨朱》引其政治主张名词解释: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心术名词解释:
《管子》篇名,分上下篇,上篇前经后解,下篇与《内业》篇多有重复,为战国时期
稷下学士著作,一说为宋趼、尹文派遗著。所谓“心术”,有双重含义名词解释:
既是指心认识道的
方法和途径,又是指君王驾驭、控制群臣的方法。认为“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之
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提出静因之道的认识方法,强调要排除主观成
见与嗜欲,如实地观察客观事物。所论“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反映了道法融
合的趋势。
精气名词解释:
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管子·内业》名词解释:
“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还认为精气“下
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后来思想家一般把
精气看作是一种构成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王充《论衡·论死》名词解释: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戴震《原善·绪言下》名词解释:
“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
法先王名词解释:
先秦一种法古的历史观点。即要求效法或遵循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或制度。代表性
的观点有名词解释: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见《商君书·更法》);“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乎
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也。”(《中庸》)“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等。荀子也批评过惠施、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批评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
其统”。(《荀子·非十二子》)
周易名词解释:
易名词解释:
1.《周易》的简称 2.指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原则。《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3.《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生生之谓
易”。东汉郑玄认为名词解释:
“易一名而含三义名词解释: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4.邵雍《观物
外篇》名词解释:
“神者,易之主也;易者,神之用也。”5.王守仁《传习录》下名词解释:
“良知即是易。”
一致百虑名词解释:
《易·系辞下》名词解释: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唐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所致虽一,虑
必有百;言虑虽有百种,必归于一致也。”
开物成务名词解释:
《易传》作者谓圣人用《易经》揭示事物的真像、确定事务的方法。《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唐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
就天下之务。”程颐《易传序》名词解释:
“易……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
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
天尊地卑名词解释:
语出《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晋韩康伯
注名词解释:
“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易传》用阴阳、刚柔之相摩、相荡,
说明宇宙之发生、变化是天高上、地卑下,以示人事之尊卑贵贱。
4
三材名词解释:
指天地人,又指天道地道人道。《易·系辞下》名词解释: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易·说卦》名词解释:
“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张载《横渠易
说·说卦》名词解释:
“易一物而三才备名词解释:
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
谓之人。”2.指形、气、神。邵雍《观物外篇》名词解释:
“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
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八卦名词解释: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每卦由三爻组成。
名称是名词解释: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图自己画)《易经》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
相重而成。八卦起源于原始占卜,《易传》认为,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
物之情”(《系辞下》)。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
物,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
源。
六爻名词解释: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卦画的基本构成。八卦各有三爻,六十四卦皆两卦相重,故有六爻。
其位次自下而上,分别标以“初”、“二”、“三”、“四”、“五”、“上”之爻题。上两爻象天道
之阴阳,下两爻象地道之柔刚,中两爻象人道之仁义(见《说卦》)。“六爻之动,三极之道
也”(《易·系辞上》),谓其变动象征着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动。
爻名词解释:
1.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有“一”和“--”两种。“一”是阳爻,爻题中用九表示,
“--”是阴爻,爻题中用六表示。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可得六十
四卦。《易·系辞下》认为,爻的图像是仿效天下万物变化运动的产物,故曰名词解释:
“爻也者,效
天下之动者也。”唐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谓每卦六爻皆仿效天下之物而发动也。”2.指爻辞。《易·系
辞上》名词解释: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彖名词解释:
1.指《彖传》。孔颖达《易·乾彖》疏名词解释:
“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
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2.指《易经》的卦辞。《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彖者,言乎象者也。”
彖,断也。卦辞依卦象以断吉凶。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彖谓卦下之辞言,说乎一卦之象也。”
爻辞名词解释: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文辞,为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每爻
有爻题和爻辞。爻题皆为两字名词解释:
一个字表示爻的性质,阳爻用九,阴爻用六,另一个字表示
爻的次序,自下而上,为初、二、三、四、五、上。如乾卦初爻名词解释:
“初九名词解释:
潜龙,勿用。”初
九是爻题,“潜龙,勿用”是爻辞。
大衍名词解释:
《周易》蓍筮用语。大,至极,衍,演算。《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大衍之数五十。”王弼注名词解释:
“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今有人考大衍之数五十后脱去“有五”两字。《易·系辞上》
称“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
小成名词解释:
1.指初成八卦。《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唐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小
成者,象天地雷风日月山泽于大象略尽,是《易》道小成。”意谓八卦只是初步象征自然事
物,故为小成。引而伸之,成六十四卦,才能象征万物。2.指仁义之德。《庄子·齐物论》名词解释: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唐成玄英疏名词解释:
“小成者,谓仁义之德。”
化生名词解释:
万物由阴阳二气之交感而产生、变化的过程。《易·咸彖》名词解释: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王 5
弼注名词解释:
“二气相与乃化生也。”周敦颐《太极图说》名词解释: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王夫之《尚书
引义·太甲二》名词解释:
“气化者化生也。”说明万物化生就是气的运动变化。
化醇名词解释:
万物因阴阳二气之和会而发生的普遍变化。《易·系辞下》名词解释: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唐孔颖达注名词解释:
“唯二气絪缊,共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清焦循注名词解释:
“醇与纯同,
不偏化一物也。”
絪缊名词解释:
同氤氲。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易·系辞下》名词解释:
“天地絪缊,万物
化醇。”朱熹注名词解释:
“絪缊,交密之状。”后来被用来指万物本原混沌未分的气的一种运动状态。
张载《正蒙·太和》名词解释: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
负、屈伸之始。”王夫之注名词解释:
“絪缊,太和未分之本然。”
穷神知化名词解释:
穷究事物之神妙,认识事物之变化。《易·系辞下》名词解释: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唐
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张载用以指一种排除耳
目感觉和人为思虑的内心体验的功夫。《正蒙·神化》名词解释:
“神,天德;化,天道”,“《易》谓穷
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
两仪名词解释:
1.指天地。《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唐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不言天地而言两
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为两体容仪也。”《周易乾凿度》名词解释:
“易始于太极,
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 2.指阴阳。《太极图说》 名词解释: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参伍名词解释:
语出《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意谓《易》爻或三或五而变。后则引
申为错综比验。《荀子·成相》名词解释:
“参伍明,谨施赏刑。”唐杨倞注名词解释:
“参伍犹错杂也。”《韩非
子·扬权》名词解释:
“参伍比物,事之形也。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淮南子·主术训》名词解释:
“事不
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国佐治,必参伍行之。”
系辞名词解释:
1.指《系辞传》。《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
辞十九条。2.指卦辞或爻辞。《易·系辞上》名词解释: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
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礼记、中庸名词解释:
正心诚意名词解释:
儒家伦理理想,指一种内心道德修养。正心,心要端正;诚意,勿自欺。《礼记·大
学》名词解释: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唐孔颖达注名词解释:
“能诚
实其意,则心不倾邪也。……意能精诚,故心能正也。”朱熹注名词解释:
“心者,身之所主也。诚,
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勿自欺也。”(《四书章句集注》)
诚意名词解释:
儒家道德修养方法。《大学》名词解释: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
朱熹注名词解释:
“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意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勿自欺也。”王阳明
认为诚意是正心的前提,“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提出名词解释:
“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
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工夫。”(《传习录》
下)王夫之认为名词解释:
“诚意者必不自欺,而预禁自欺者亦诚意之法。互相为成也。”(《读四书大
全说》卷一) 6
大同名词解释:
1.《礼记·礼运》名词解释: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庄子学派认为的忘形骸、忘物我的精神境界。《庄
子·在宥》名词解释: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3.每一大类事物的共同性质。《庄子·天
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4.《吕氏春秋·有始览》用以概括天地万物是一个
统一的整体名词解释:
“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小康名词解释:
《礼记·礼运》名词解释: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
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
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
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
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一般指禹汤文武周
公之治。在道家看来,这种社会虽政教修明,但需礼来约束,不及大同世界,故称小康。东
汉郑玄注名词解释:
“康,安也。大道之人以礼于忠信为薄言小安,失之则贼乱将作矣。”
天下为公名词解释:
一种政治理想。古指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礼记·礼运》名词解释:
“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吕氏春秋·贵公》也有类似思想名词解释: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
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近代孙中山借以阐发民
权主义,认为“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
七情名词解释:
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泛指人的种种感情和心理状态。《礼记·礼
运》名词解释: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认为人的七情是天赋的。
《礼记注疏》认为名词解释:
“七情好恶不定,故云治。”主张圣人以治七情。另,佛教以喜、怒、忧、
惧、爱、憎、欲为七情。
四德名词解释:
1.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女子的德行。《周礼·天官·九嫔》名词解释:
“掌妇学之法,
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2.儒家指孝悌忠信。《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名词解释:
“孝,
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3.指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易·乾·文
言》名词解释: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行
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达道名词解释:
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语出《中庸》名词解释: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名词解释: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名词解释:
“达
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四书章句集注》)
达德名词解释:
儒家指通行于天下的美德。《中庸》名词解释:
“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郑玄
注名词解释:
“达者,常行百王所不变也。”(《礼记注疏》)朱熹注名词解释:
“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
理也。”(《四书章句集注》)
时中名词解释:
儒家伦理思想。指立身行事合乎时宜,适乎中道。语出《易·蒙》名词解释:
“蒙亨,以亨行,
时中也。”唐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言居蒙之时,人皆愿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时则得中也。故云时中 7
也。”《礼记·中庸》名词解释: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孔颖达疏名词解释:
“言君子之为中庸容貌,为
君子心行而时节其中,谓喜怒不过节也。”意为凡事无过无不及,时时合乎中庸,为君子之
德,事事喜怒有节制,乃君子之貌。
明诚名词解释:
儒家伦理思想。《礼记·中庸》名词解释: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朱熹注名词解释:
“先
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四书章句集注》
明德名词解释:
1.昭彰道德。《书·康诰》名词解释:
“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左传·成公二年》名词解释:
“明德,
务崇之谓也。”《易·晋卦·象传》名词解释:
“君子以自昭明德。”2.《礼记·大学》则以明德指完美
的德性,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大学的纲领之一。朱熹注名词解释: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
天而虚灵不昧,以据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认为明德是人们天赋本然的善性。
学问思辨名词解释:
儒家的修养方法。指学习、寻问、思考、辨别等过程。《易·乾·文言》提出名词解释:
“学以问之,思以辨之。”《礼记·中庸》名词解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简称学问思辨。朱熹注名词解释: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
利而行也。”
率性名词解释:
儒家伦理思想。指按照天赋的本性准则行事。《礼记·中庸》名词解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礼记注疏》名词解释:
“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朱熹认为性即理也,
故注名词解释: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四
书章句集注》)
絜矩名词解释:
絜,有约束、固执等义;矩,制作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规范。《礼记·大学》名词解释:
“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勿以使下,所恶
于下勿以事上……此之谓絜矩之道。”郑玄注名词解释:
“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
道,谓常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朱熹认为名词解释:
“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因其所同,
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王夫之认为名词解释:
“君子只于天理人情
上絜著个均平方正之矩,使一国率而繇之。”
儒家八派名词解释:
亦称“八儒”,战国时儒家内部形成的派别。《韩非子·显学》名词解释:
“有子张之儒,有
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荀
子)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论语名词解释:
九思名词解释:
《论语·季氏》名词解释:
子曰“君子有九思名词解释: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
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名词解释:
“此章言君子有九众之事当用
心思虑使合礼仪也。”
为仁由己名词解释:
1.子曰名词解释: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以此为基础,人人均可得仁名词解释:
“有能一日
用力于仁矣乎?有未见力不足者。”3.在此基础之上,孔子提出推己及人之原则,表述有二名词解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结合即为儒家“恕”之道。
乡愿名词解释:
指无节操者。子曰名词解释:
“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孟子具体指出其特点名词解释:
“同
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
是乡愿也。”(《孟子·尽心下》)朱熹曰名词解释:
“乡愿是个无骨肋底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
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周遮掩蔽,惟恐伤触了人。”(《朱子语类》卷六十一) 8
克己复礼名词解释:
儒家的修养方法,《论语·颜渊》名词解释:
“克己复礼为仁。”要求非礼勿视听言动,以符
合礼的要求。南朝梁皇侃疏名词解释:
“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必反于礼中,则
为仁也。”
狂狷名词解释:
狂,志气激昂;狷,谨厚拘守。《论语·子路》名词解释: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
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认为两者各有所便,不合于中庸之道。朱熹注名词解释:
“行,道也。狂
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
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励裁抑之,以进于道。”朱熹认为狂狷也是耿直忠
贞之人,“狂狷是个有骨肋的人”,“狷者虽非中道,然这般人终是有筋骨……直是有节操。”
(《朱子语类》卷四十三)
忠信名词解释:
孔子伦理思想。《论语·学而》名词解释:
“主忠信。”忠指忠肯,积极为人;信指真诚。朱熹《四
书章句集注》名词解释:
“人不忠信,则事无皆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
曰名词解释:
人道惟在忠信,……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孔子强调忠信,把它作为道德学问的基
础,“忠信,礼之本也。”
忠恕名词解释:
儒家伦理思想。《论语·里仁》名词解释:
“曾子曰名词解释: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名词解释:
尽己之
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名词解释:
“子贡问曰名词解释:
有一言而可以
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名词解释: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
无加诸人。”《中庸》名词解释: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矣勿施诸人。”忠恕即孔子所说的能
近取譬之道,为实行仁的方法。
老子名词解释:
朴名词解释:
老子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指“道”。《老子·三十二章》名词解释: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
下莫能臣。”朴亦无名,称“无名之朴”,“朴散则为器”,但人们只要守雌,守辱,使常德充
足,也能“复归于朴”。朴还可用来镇止一切欲望,使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绝圣弃知名词解释:
指弃绝圣贤与智慧。《老子·十九章》名词解释: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否定人为的仁义智慧等,顺从自然,使民无知无欲,从而达
到大治。庄子认为名词解释:
“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胠箧》)韩非
从法治角度认为“圣智成群,造言作辞”是国家乱亡的原因。
袭明名词解释:
老子用语,袭名词解释:
藏。袭明就是内藏的聪明睿智。《老子·二十七章》名词解释: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一说袭为因循义,明,常道,袭明就是因循
常道。
三宝名词解释:
1.《老子·六十七章》名词解释: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名词解释: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3.道教名词名词解释:
“人有三宝三丹田。”另指精气神内三宝和耳目口外三
宝。
神器名词解释:
《老子·二十九章》名词解释: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认为国家政权是神秘之物,不可取而为
之,有为就要失败,只有无为方能治国。后世指帝王的统治权为神器。《汉书·叙传上》名词解释:
“神
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李奇注名词解释:
“帝王赏罚之柄也。” 9
不行而知名词解释:
不用亲身经验就察知一切。《老子·四十七章》名词解释: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
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无功名词解释:
指顺应自然而不居功。《老子·三十四章》名词解释:
“功成而不有”、《老子·七十七章》“功成
而不居”。庄子继承老子思想,《庄子·逍遥游》名词解释: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郭象
注名词解释:
“今顺而不助,与至理为一,故无功。”认为圣人应顺应自然而不干预,使自己完全合于
道。
无名名词解释:
《老子·一章》名词解释: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但老子认为
无名更能体现出道的性质。因为道无形无象,“绳绳不可名”,很难用名称概念去把握,故“道
常无名”,道即为“无名之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庄子继承之,《庄子·天地》“泰
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逍遥游》名词解释:
“圣人无名。”
无欲名词解释:
始自老子,《老子·三章》名词解释: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
十七章》名词解释: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主张少私寡欲,反对过分享受。庄子认为欲将伤性害
德,《庄子·徐无鬼》名词解释:
“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庄子·马蹄》主张名词解释:
“同乎
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周敦颐认为无欲是道德修养的准则和成圣人的途径,
《通书·圣学》名词解释: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
天门名词解释:
1.万物自然出入之门,犹指万物之本原。《老子·十章》名词解释: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庄子·庚桑楚》名词解释:
“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成玄
英疏名词解释:
“天者,自然之谓也……自然为造物之门户也。”2.指心或大道。《庄子·天运》名词解释:
“其
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成玄英疏名词解释:
“天门,谓心也;一云大道也。”
盗竽名词解释:
亦作“盗夸”。《老子·五十三章》名词解释: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
(竽)。”韩非子进一步发展此思想,《解老》名词解释:
“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
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
饮食,财货有余者,是为盗竽矣。”明确把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视为
国家必须首先加以剪除的祸害。
前识名词解释:
指无根据的猜测。《老子·三十八章》名词解释: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始。”《韩非子·解老》名词解释:
“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名词解释:
“不知而言知为前识。”但是王弼《老
子注》则认为名词解释:
“前识者,前人而识也。”
长生久视名词解释:
维持人生或国家统治之长久。《老子·五十九章》把“啬”作为“深根固柢,长
生久视之道”。认为这是统治者“重积德”以维持统治长久的根本原则。荀子认为名词解释:
“孝悌原
慤,軥录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长生久视以免于刑
戮也。”(《荀子·荣辱》)韩非子提出,德和禄是人生之根本,“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 “体
其道者,其生日长。”(《韩非子·解老》)以“建于理”、“体其道”为“长生久视之道”。《吕
氏春秋·重己》则认为,长生久视在于“顺生”、“适欲”、“达乎生命之情”,世人“莫不欲
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
谷神名词解释:
老子用语,道的别称。谷,山谷,象征虚空;神,变化莫测之意。 《老子·六章》名词解释:
“谷 10
神不死,是谓玄牝。”王弼注名词解释:
“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认为道
虚无而又神秘莫测,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一说“谷”同“榖”,西汉河上公注名词解释:
“谷,养也。”
意为道能生养天地万物,故称谷神。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名词解释:
前者意为从事于学问则时时增加人的知识和作为;后者意为从事于道
就在于时时减少人的知识和作为。《老子·四十八章》名词解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任何人为都是对于道的破坏,以儒家主
益的态度为非,主张时时减损人为所添加的一切,通过“绝学”、“弃知”达到“无为”,恢
复自然纯朴的本性而“无不为”。为庄子“离形去知”、“坐忘”等学说之滥觞。
四大名词解释:
1.老子用语,指道、天、地、人。 《老子·二十五章》名词解释: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其中道最根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
佛教“四大种”之略称,亦名“四界”,是构成一切色法的四种基本元素(地水火风)。 《俱
舍论》卷一称,纯一的坚、湿、煖、动分别为“四大”之属性,持(保持)、摄(摄集)、熟
(成熟)、长(生长)分别为其作用。以其能造作一切色法,称“能造四大”,被造作之色法,
称“四大所造”。世界万物和人之身体,均由四大构成,佛教以此说明人身无常、不实、受
苦,故后世有四大皆空之说。
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老子二十五章》名词解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河上公注名词解释:
“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意谓道对外无所法,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存在为法。
王弼注则认为名词解释: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谓道以自然为法
则。
恍惚名词解释: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是谓恍惚。”恍惚超越于感官之知,但是其中有物有象,包含一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周行名词解释:
每一事物都有有无相生的过程,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周行。万物总的过程就
是道,道也周行不已,无始无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曰逝,曰远,曰反。”大因为道是众妙之门,逝因为事物出于
道,其出就是道的逝,远就是物出于道之后各有生发变化,反就是事物生长变化之后都复归
于道。从逝到反的过程就是周行。
玄同名词解释:
一种与道混同为一的境界。玄,玄妙深奥;同,齐同,均一。《老子·五十六章》名词解释:
“塞
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认为人只有无知无欲,循
应自然,消除是非,才能使自己进入“玄妙齐同”与“道”混为一体的境界,从而认识道与
天地万物。《庄子·胠箧》名词解释: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玄览名词解释:
玄,玄冥;览,观察,指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老子·十章》名词解释:
“涤除玄览,能无疵
乎?”河上公注名词解释:
“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具体做法为名词解释:
“塞其兑,闭其
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排除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的干扰,让内心
宁静地体验和直观万物。帛书《老子》“览”作“鉴”,即玄妙的心境。指保持心境的洁净,
便能观照万物。 11
玄德名词解释:
指道的自然无为的性质,《老子·十章》名词解释: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亦指得道圣人的德性,《老子·六十五章》名词解释: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庄子·天地》名词解释:
“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
在《尚书·舜典》中指潜在的不著于外的道德,“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众甫名词解释:
老子指万物的开端。甫通父,众甫亦作众父。《老子·二十一章》名词解释:
“自古及今,其名
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王弼注名词解释:
“众甫,万物之始也。”言万物始
于道,道为万物之所宗。
冲气名词解释:
老子用来指含有阴阳激荡相互作用的气。《老子·四十二章》名词解释: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
气以为和。”《说文》名词解释:
“冲,涌摇也。”意为万物包容着阴阳,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形成和气。
一说作盅气。《说文》名词解释:
“盅,器虚也。”指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冲虚之气”。
孟子名词解释:
性善论名词解释:
孟子首先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上》名词解释: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扩而
充之,就是仁义礼智四德。“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但不否
定环境和教育对于道德意识的影响。“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殊尔
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也。”并强调学习和修养在培养善良德性中的作用。
四端名词解释:
亦称四善端,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端绪。《孟子·公孙丑上》名词解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认为四端人皆有之,与生俱来,“苟能充之,定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朱熹认为名词解释:
“盖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
自有间架,不是儱侗都无一物,所以外边才感,中间便应。”(《答陈器之》)陆九渊认为名词解释:
“近
来论学者,言扩而充之须于四端上逐一充,焉有此理……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四心说名词解释: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名词解释:
“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四心在孟子又叫做良心和本心,孟子认为人所固有名词解释: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
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良心本心为“天所与我者”,“天生烝民,有物
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大体名词解释:
与小体相对,指心。《孟子·告子上》名词解释: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东汉赵
歧注名词解释:
“大体心思礼仪,小体纵恣情欲。”朱熹注名词解释:
“大体,心也;小体,耳目之类也。”孟子
还认为名词解释: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不二名词解释:
1即不贰。指守道无二心。《孟子·尽心上》名词解释: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东汉赵歧注名词解释:
“贰,二也。仁人之行,一度而已,虽见前人或妖或寿,终无二心,改易其道。”
2.指无矛盾和差别。《中庸》名词解释: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之也名词解释: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朱熹注名词解释:
“不贰,所以诚也。”3.《吕氏春秋》篇名,总结百家之言,主张“齐万不同,愚智 12
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篇中对诸子学说作简约概括名词解释: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
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
贵后。”
仁政名词解释:
为孟子政治主张,孔子曾提倡礼治和德政,认为名词解释: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孟子继
承孔子思想提出仁政,认为王者行政即“施仁”的过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孟子·公孙丑上》),仁政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强调以仁义道德为施政
的根据。仁政的具体内容有名词解释: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实行井田制,“制民之恒产”,不违农
时,“取於民有制”,“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认为名词解释:
“王如施仁政於民,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
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民贵君轻名词解释:
孟子的政治理想,仁政学说的重要方面。《孟子·尽心下》名词解释: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