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名词解释如下】
①销售比率法,即以前一年销售或来年预测的销售为基础,按一定的比率来制定广告预算;②利润比率法,即以前一年销售利润(毛利或纯利)或来年预测的销售利润(毛利或纯利)为基础,按一定的比率来制定广告预算;③销售单位分配法,即以销售单位的数量为基础,按每一销售单位分配广告费用来制定广告预算。
是正在外延的概念,从狭义上说,是指大众传播信息的接受者。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在信息交流活动中的信息接受方。
就是广告信息的受众,是与广告传播活动相联系的受众。
指消费者由自身内部因素决定、又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消费活动,具有自主性 、有因性 、目的性 、持续性 、可变性等特征。
指消费者在其购买行为心理活动的全过程,是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活动现象对客观现实的动态反应。包括认知、情绪、意志三个过程。
从狭义上看,广告组织主要是指专业广告公司、大众传播媒介和企业所属的广告部门,从广义上看,还包括与广告行业有关及派生出来的机构和部门,如广告调查机构、公共关系机构、影视作品制作单位和群众性的广告团体。
指专门经营广告业务的企业,也就是广告公司或称之为广告代理公司,是现代广告经营的核心力量。
是国际通行的广告经营机制,即广告客户委托广告公司实施广告传播计划,广告媒体通过广告公司承接广告业务。在广告活动中,广告公司处于中介地位,为广告客户和广告媒体提供双向服务,发挥主导作用,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广告业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
是企业统一负责广告传播活动的职能部门。
是指从事广告业、广告学术或与广告业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人员资源组成的民间组织。
广义概念是与信息社会紧密相联的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维持与促进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大众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与非经济广告。
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即是指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众,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为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就是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它主要指广告的制作者和经营者,如广告客户(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制作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等。
或称为广告文本,是信源对某一观念或思想进行编码的结果,是对观念或思想的符号创造,是广告传播的核心。每条广告信息都包含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内容(说什么)和表现形式(怎么说)构成了内涵丰富的广告信息。
是广告信息的传输渠道或通道,是将经过编码的信息传达给受众的载体,是广告的发布者。
广告通常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通过向广告受众提供信息,展示或介绍有关的广告物,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接受该广告信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使受众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后能被说服而最终采取行动。(如家庭耐用品广告、房地产广告较多采用理性诉求方式。)
广告采用感性的表现形式,以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道德感、群体感等情感为基础,对受众诉之以情、动之以情,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并使之移情于广告物,从而在受众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受众对广告物产生好感,最终发生相应的行为变化。(如日用品广告、食品广告、公益广告等常采用这种感性诉求的方法。)
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广告活动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
侧重研究广告产生、发展以及广告事业变迁的规律。
是广告学的主体,它以广告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揭示广告在商品促销中的活动规律。现代广告业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就是因为它自觉地以应用广告学为指导,使广告活动日益科学化、规范化。
是战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调查材料。在当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常常附以大量的案例研究材料。
属于心理接受范畴的概念,是指广告主通过广告活动,使企业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
就是从产品的功效、品质、市场、价格等方面,突出该产品在广告宣传中的新价值,强调本品牌与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以及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更大利益。
就是指把市场细分的策略运用于广告活动,将产品定位在最有利的市场位置上,并把它作为广告宣传的主题和创意。
是强调产品具有的良好品质,使消费者对本产品感到安全与放心,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
就是把自己的产品价格定位于一个适当的范围或位置上,以使该品牌产品的价格与同类产品价格相比较而更具有竞争实力,从而在市场上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是指从产品的功能这一角度,在广告中突出广告产品的特异功效,使该品牌产品与同类产品有明显的区别,以增强竞争力。广告功效定位是以同类产品的定位为基准,选择有别于同类产品的优异性能为宣传重点。
是在广告中突出宣传品牌产品新的意义和新的价值取向,诱导消费者的心理定势,重塑消费者的习惯心理,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引导市场消费的变化或发展趋向。
就是针对消费者的价值判断来进行的定位,它从根本上促动或诱导消费者从固有观念转向一种新的观念,从而促成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的重要因素。
又称为“是非定位”。它是指当本产品在自己应属的某一类别中难以打开市场,利用广告宣传使产品概念“跳出”这一类别,借以在竞争中占有新的位置。
是利用有较高知名度的竞争对手的声誉来引起消费者对自己的关注、同情和支持,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广告定位策略。
即企业不服输,与强者对着干,以此显示自己的实力、地位和决心,并力争取得与强者一样的甚至超过强者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①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 Consumer Want And Need )名词解释:
企业要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卖自己所能创造的产品。② 消费者满足欲求需付出的成本 ( Cost )名词解释:
企业定价不是根据品牌策略而是要研究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以及同类产品的市场价位。③ 产品为消费者所能提供的方便 ( Convenience )名词解释:
销售的过程在于如何使消费者快速便捷的买到该产品,由此产生送货上门,电话订货,电视购物等新的销售行动。④ 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 ( Communication )名词解释:
消费者不只是单纯的受众,本身也是新的传播者。必须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以谋求与消费者建立长久不散的关系。
广告传播的主题“谁”就是“个人或组织机构”,这是广告传播的第一要素。广告传播的客体是“说什么”,即“讯息”(或“信息”)。这是广告传播的第二要素。广告传播的第三个要素即“媒介”——所通过的渠道。“受传者”即“其他人或组织”,是指广告传播的对象,也就是信息的接受者或成为受众。这是广告传播的第四个要素。“反馈”是指广告活动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者向接受者发出信息的过程,还包括信息的接受以及由接受者作为反应的反馈过程在内,是传播、接受、反馈活动的总和。
广告信息作为外界刺激,作用于受者引起预期的观念改变和购买行为,这是一个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诱导实现的心理渗透过程。它包括观念的传播、情绪的传播和行为的传播。
指的是广告传播是一个完整的创造性过程。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在传播者在广告的设计制作,选择传播途径等方面,还体现在广告信息的接受者方面。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会通过再造想象,在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
信息在传播中能否被接受或接受程度,决定于双方共同的经验区域的大小。共同的经验区域越大,越广阔,传播就越容易,接受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广告传播的效果同传受双方的文化状况密切相关。
人类在进行生活中各方面的交换时,表现出来的情感、认知、行为和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市场需要什么(What)——有关产品(Objects)是什么。为何购买(Why)——购买目的(Objectives)是什么。购买者是谁(Who)——购买组织(Organizations)是什么。如何购买(How)——购买组织的作业行为(Operations)是什么。何时购买(When)——购买时机(Occasions)是什么。何处购买(Where)——购买场合(Outlets)是什么。
即通过对个体认知的一系列过程的研究,来探讨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得到客观测量与实验的研究结果,并应用这些研究结果去引导个体的行为,进而达到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等等问题。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即“AIDAS”,包含着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ing)、刺激需求(Desire)、激起购买欲望和行为(Action)、使购买者满意(Satisfaction)几个方面。
表明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即在每一瞬间把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某一目标,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只集中于少数事物上,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以全部精力来对付被注意的某一事物,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须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人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事先没有自觉的和明确的目的、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没有经过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则是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是过去接触过的广告印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它是大脑把广告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过程。
是对识记过的广告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的现象。
就是人们在回忆时由当时感觉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或者由所想起的某一件事物又记起了有关的其他事物的一种神经联系。
就是使某种刺激给予消费者一个动机,使之改变态度或意见,并依照说服者预定意图采取行动。
也就是指外界事物促使人们从认识到行动的全心理活动过程。
就是要告诉消费者,有些什么需要,如何去满足需要,并敦促他们去为满足需要而购买商品。
是从广告角度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进行系统整合和策划的全过程,从市场调查开始,根据消费者需要对企业产品设计进行指导,对生产过程进行协调,并通过广告促进销售,实现既定传播任务。
是为广告主提供广告代理服务的机构。它一般又可根据规模大小分为综合型广告代理公司和专项服务型广告代理公司两类。
指的是广告代理方(广告经营者)在广告被代理方(广告客户)所授予的权限范围内来开展一系列的广告活动,就是在广告客户、广告公司与广告媒介三者之间,确立广告公司为核心和中介的广告运作机制。
是指由通用符号传达的广告信息。文字、语言、企业与商品名称、包装及外观识别等大家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的信息都属于直接广告作息。简单地说,广告所要直接传达的关于产品、服务或企业形象方面的信息构成直接信息的主要内容。
是指广告作品具体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感觉上的信息。
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戴勃诺(Edward. De Bone)最早提出。此种思考方法主张围绕特定的主题,离开固定的方向,突破原有的框架,朝着若干方向努力,是一种发散型思维方法。
是指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的纵向思考,它注重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往往将思路和视野限制在已有经验和知识认同的狭窄范围内,而将与此相悖的其他可能拒之门外,其结果是不能摆脱常规思路的束缚,不可避免的雷同。
是指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对至少一次接触到媒体载具的不同受众人数的测量。
是指可能通过媒体载具接收到讯息的那些潜在受众。
是指接受在一段具体的时期内接触媒体载具的次数。
是指一种广告的连续刊播形式,这种连续形式可以是每天、每周或者每月。
采用一种较不规则的时间安排,带有间断的广告期和非广告期,在某些时段内,促销的支出大一些,而有些时间段内可能没有广告支出。
实际上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
是指消费者由自身内部因素决定、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进行的消费活动。消费者行为一般具有自主性、有因性、目的性、持续性、可变性等特征。
是指某一特定产品种类中进入消费者视线的那一组品牌。
则是指产品属性或性能特征,如价格、质地、保修条件、颜色 、气味等。
包括逛零售商场进行比较,从朋友或亲戚那里收集他们对目标产品的经验,或者,从各种刊物上寻找专业的产品评论。
消费者收集信息的第一选择是调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现有知识。
即在难度较大的决策后遗留下的担心或遗憾。
指某个个人在做出自己的消费决策时用作参照点的其他人群。
即家庭对其成员的消费偏好有着持久的影响。
是通过间接手段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是指观看而没有点击网络广告所产生的效果。
在DAGMAR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的理论,它的模式是从媒体普及→媒体接触→广告接触→广告认知→与广告的信息交流→销售效果。这种模式和DAGMAR理论成为测定广告效果的基本模式。
就是根据目标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制作具有不同广告诉求、广告创意和广告表现手法的广告作品。
就是以统一的广告主题和内容、统一的创意和表现,在各目标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一体化的信息传播。
就是代表广告公司与广告客户进行联系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