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文得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1-06-01 共411人浏览过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购买地址:/tk/1183.html

更多在线刷题软件|模拟试题题库|历年真题及答案,上文得学习网

文得学习网汇聚了全国各种考试不仅提供了全国各高校专业辅导班,还有电子书、题库、视频10万份考试资料。

现开通网站会员(点此开通只需388元/年,每天仅1块钱的价),就能享受全网站资料任意下载。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试题及答案精选

简单题

1. 举例说明祭祀食俗的象征意义。[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
  祭祀食俗的象征意义主要有:
  (1)祭祀食俗象征着灵魂不灭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人们认为各种神灵、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过着像凡人一样的生活,也需要享用人间的各种美味佳肴,祭祀时以这些食品供奉他们,就可以使他们感到愉悦,从而赐福人类。供奉神灵、祖先的食品最终还是被凡人享用,娱神和娱人融为一体。特别是像清明扫墓时,祭祀伴随着娱乐,人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春游野餐的乐趣。
  (2)祭祀食俗象征着对神灵或逝者的尊敬与追思
  节日食俗中包含一部分祭祀内容。例如春节,有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腊,岁终祭众神之名。”人们以丰盛食品祭祀众神,感谢它们一年来给予人类的各种恩赐,并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人畜兴旺。在一部分汉族地区,清明节扫墓要准备丰盛酒席到坟前祭奠,其中要特别做上几样死者生前爱吃的食品,祭毕,家人亲友在坟前择一草坪野餐共食。其他如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也含有一定祭祀内容。甚至在日常食俗中,也往往带有祭祀色彩。如鄂伦春族在饮酒和吃饭前,必须做一个让山神和火神尝享的动作;裕固族清晨饮茶前,要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然后才开始喝;在藏族地区,活佛喇嘛饭前要先念经,一般百姓饭前要用手沾酒或茶在桌上点三滴;普米族家中火塘上的铁三脚架代表家神,用餐前要以酒、饭祭祀。
  (3)祭祀食俗中祭品是神人相通的中介
  祭祀食俗还有一层意义,即人们把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基诺族举行成年礼时必须剽牛,以全牛祭祖先,祭后将牛肉分给全村老幼,意谓人人都能托祖先的福。参与成年礼的青年面前置一篾桌,桌上摆着用芭蕉叶包好的两小包肉,意谓祖先赐福。仪式后青年手捧这两包肉回家,全家共食这神圣的祭品。哈尼族祭寨神后分配祭品猪肉,必须按户均分,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分尝,即使出门在外的人也要给他留一点,认为只有尝到祭品,才会受到寨神的保护。


2. 宗族的组成要素。[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较为完整的宗族的组成要素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1)宗族的丁口
  在宋代以前,贵族和官宦的血缘组织可以形成世家大族,而普通人的族通常指“五服”和“九族”。后来,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为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了。讲到中国家族,动辄称九族。实际上,九代人不可能同时在世,在世的人一般不出“五服”的范围。这种族只是大家庭而已,依据人员的现实存在和有限的记忆来认同血缘组织,因而族的丁口范围总是固定的。一套称谓民俗标明了丁口之间的亲属关系。在传统社会或现在还比较重传统的地区,如果宗族大于九族,对九族之外,所指所称,基本上沿用上列亲属称谓,而不直呼其名,最起码对上辈和长者是如此。
  (2)宗族的族谱及族规
  族谱是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各地各族大同小异。“本族源流”和“先贤礼赞”编纂一些传说和史事,宣扬祖德确记本族的社会名望和地位,用以感发子孙的崇敬之心和认同意识。一些宗族对谱书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较早而又被后世引用的族规家训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南宋袁守的《袁氏世范》等。乾隆七年,江西巡抚陈宏谋汇集36种家训家范,刊为《训俗遗规》。还有朱熹的《增损吕氏乡约》,王孟箕的《讲宗约会规》,王士晋的《宗规》,朱伯庐的《劝言》,高忠宪的《家训》等。各宗族制定族规,多参考上述成法。其中的一些条文直接录自《易经》《礼记》《尔雅》《白虎通》等典籍中关于君臣父子宗亲关系的言论。
  (3)宗族的族长和族房长
  宗族的权力执掌在族房长及族产的专职管理人员手中。族长对外代表宗族,由他出面见官,与外族打交道。族长在宗族内召集房长议决宗族事务,对族人行使教令权和惩戒权,与宗子一起主持祭祀。在民间,族房长一般是在宗族内按辈分、年龄、名分来看都处于较高地位的人员之中推举产生。宗子是历代长房的长子,与官方的礼制不同,他在民间只是宗族血脉的象征,主要在宗族祭祀中担任主祭,许多宗族并不立宗子。
  (4)宗族的祠堂
  祠堂是最基本的族产。按照封建王朝的礼制,立庙祭祖一直都是上层阶级的特权。先秦时期,天子以降,各有不同的“庙制”。大致说来,历代宗祧由嫡长子单独承继,维持“百世不迁”的大宗之祭,而其余诸子只能另立“五世则迁”的小宗,并接受大宗宗子的统辖;庶人不能立庙祭祖,“祭于寝”。
  (5)宗族的族田
  族田是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又称庄田、义庄。其来源有二,一为某位先人的遗产及其花息的增值,二为全体丁口集资的结果或个别成员的捐献。因为族田有多种来源,其收入也有多种用途,所以,分别被赋予不同的称谓。祭田又称醮田、祭祀公业、祭产,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学田的收入平时用来延师办学,资助族内子弟赴考,供考取功名的子弟设席庆贺。族田的经营管理方式主要有按房轮值和庄正负责两种。按房轮值,就是由宗族的有关支派按年轮流耕种、收获,按规定办理公共事务之后的收入归自己所有。有些宗族的田产由庄正负责管理,其中的收入在族内统筹安排。有的庄正是推选的,这类庄正死后可以入宗祠;有的庄正由建庄者的直系子孙担任。
  (6)宗族的墓地
  许多宗族有共同的墓地和坟山,这是合族举行墓祭的前提。有些宗族的始祖墓和各代支祖的坟茔并不在一处。不管怎样,族内都有保护并按时祭祀祖墓的规定。

3.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表现为: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①新岁开春,万物复苏;但冻土乍开,农事无多,农家生活相对闲适。人们祭天敬祖、鞭春劝农、拜大年、赏花灯、闹社火、过花朝、感应春气萌动,踏青郊游、临水祓禊。通过一个个春的节日,频频播下希望的种子,祈盼秋天的好收成。
  ②入夏,农事渐忙,少有闲暇;且冬谷既尽,宿麦未登,青黄不接,更兼炎夏暑热,疾病易生。故端午习俗主要以驱邪避瘟、除恶祛毒为主。盛夏酷暑,更有“曝书”“伏闭”等驱避之俗。
  ③金秋时节,新谷登场、瓜果成熟。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秋社报赛、荐新祭祖、拯孤照冥、团聚赏月、饮酒登高。既是报答神明,也是慰劳自己。
  ④秋去冬来,大田农事告竣。仓廪丰足,猪羊满圈。人们整米磨面、酿酒烧肉、“送寒衣”“履尊长”“数九”消寒、饮酒“扶阳”。直到喝完“腊八粥”,又开始准备“忙年”——新一轮的循环重又开始。因此,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多礼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①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年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冬月初一、冬至等节。或庙祭、或墓祭、或洒扫焚香、或望空禀祝。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②节日里,这种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家人讲究团圆;孩子们受到格外的宠爱——新年的椒柏酒,从年幼者喝起,端午日首先给儿童们涂抹雄黄、戴艾虎以避邪气,七夕、重阳在家打扮小女儿,节日期间孩子们可以随意嬉闹而不受苛责;亲戚朋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节物时品:元宵的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花糕,礼尚往来,情深意浓。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到后来,节日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隋唐以后,特别是经过由贞观到开元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技术知识也有相当的进步。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社火、庙会活动。届期,商贩咸集,游人如织,乞福、求子、烧香、还愿、欢歌群舞、百戏杂陈,成为农村最大的交易场所和娱乐盛会。这使传统节日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到近现代依然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岁时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多样。

  相关资料推荐






考研资料网 考试题库网 考试试题网 考研复习资料 课后答案网就上文得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