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711新闻与传播综合参考书目教材_考研真题复习资料
[大] [中] [小]
发布人:文得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1-08-04
共126人浏览过
在线阅读:/Ebook/968966.html
目录
说明:本全套共包括5种电子书、18个高清视频(共30课时)。
1.考研真题
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试读(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
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第三者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追求“第三者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者”。“第三者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2“迷因”(中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
答:“迷因”(meme)是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仿造“基因”(gene)一词而创造的词语,其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迷因”可被视为文化变迁的基本单位,人们可以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为有意或无意的模仿,来实现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迷因”在社交媒体中十分常见,当新的观点、思想和生活方式刚刚出现却并未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时候,基于行为模仿的“迷因”机制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动观念的进步。“冰桶挑战”“METOO运动”等都属于网络“迷因”。
3媒介环境学派(南京师大2017年研)
答:媒介环境学派是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伊尼斯最早提出“媒介偏向论”,麦克卢汉受伊尼斯的影响,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地球村”等一系列观点;尼尔·波兹曼吸收了麦克卢汉的思想,又受到《圣经》的启发,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并著有“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6认知偏差(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认知偏差的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所致。
资料地址:/Ebook/968966.html
更多优质资料,请登录【文得学习网】
猜你喜欢:
通信工程考研学校
普通话考试试题60篇
大学俄语3课后答案
考试资料网
结构力学龙驭球第四版课后答案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有用吗
微观经济学题库
答案解析网
课后答案网
计算机一级题库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