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论述雅乐舞蹈的功能及其演进。[华南理工2018年研]
答:雅乐舞蹈自西周制礼作乐、建立起一整套雅乐舞的制度以后,历代承袭。雅乐舞蹈是古代统治者祈天祭祖和实施“礼教”的手段,在中国皇权政治中享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雅乐舞蹈又因为其强烈的政教性而决定了它在艺术上的滞后。
(1)雅乐舞蹈的功能
①自古以来,祈天祭祖就是中国国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祀活动中,舞蹈又是其必行的程序和内容,因此一直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尤其是在春秋大祭之时,为象征国家之昌盛兴旺,表明祭祀之虔诚隆重,用舞就更加讲究,更为严肃规范,并且往往由皇帝亲率群臣以祭。
②祭祀雅舞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之担负神圣的使命,是中国古代文化意识所决定的。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将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天与人是能相互感应的,所谓“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此“天人一也”不仅意味着人的社会行为与自然现象能相互感应,而且意味着人类精神与宇宙规律可以彼此沟通。如此,虔诚的祭祀就能够感化天地万物,调整自然与社会的失序状态,从而保持天与人的和谐一致,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一致,求得国泰民安。
③雅乐舞蹈作为具有“祭祀”这一文化内涵的载体,借助具体可视的人体动作,以特殊的意象出现,能有效地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愿望和文化精神形象地展示出来,故而成为祭祀的重要手段。
④祭祀礼仪性雅乐舞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与国家政治活动密切相关,在古代国政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因此,雅乐舞无论在什么朝代,都从未丧失过它的重要地位,即使它在形式上千篇一律,意象固定不变,历代朝廷仍乐此不疲,代代承袭。
(2)雅乐舞蹈的演进
①汉、魏、晋
a.汉代雅乐舞蹈主要有《文治》《五行》《四时》以及《云翘之舞》《育命之舞》。
第一,《云翘之舞》和《育命之舞》是汉郊庙配食乐舞。前者指在立春、迎春和立夏、迎夏时用于东郊,南郊。后者在立秋、迎秋、立冬、迎冬时用于西郊、北郊(见《续通志》卷128)。
第二,《文治》《五行》《四时》之舞是汉代各帝王庙通常使用的乐舞,当然,不同的帝王在使用时也有所差异。《魏书乐志》记载:高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直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也,以象天下乐已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舜《韶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泰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天下之安和也。孝景以《武德舞》为《昭德》,孝宣以《昭德舞》为《盛德》。光武庙奏《大武》,诸帝庙奏《文始》《五行》《四时》之舞。
b.魏庙乐舞有《武始舞》《成熙舞》《帝斌舞》,此三舞总名“大钧之乐”,使用时兼以汉代雅舞。“故奏黄钟舞《文始》以礼天地,奏太簇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五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宾舞《武始大钧》以祀宗庙”,并“兼以《云翘》配圆丘,《育命》配方泽”。由于汉代《巴俞舞》“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度”,因此在魏初时宫廷授命王粲改制歌词,以歌颂魏朝功德。文帝黄初二年,将《巴俞舞》改名《昭武舞》,《云翘舞》改名《凤翔舞》,《育命舞》改名《灵应舞》,《武德舞》改名《武颂舞》,《文始舞》改名《大韶舞》,《五行舞》改名《大武舞》。景初元年,又作《武始》《成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龠。
c.晋代雅舞,无大变化,只将魏的《昭武舞》改为《宣武舞》,《羽龠舞》改为《宣文舞》。在成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停用《宣武》《宣文》二舞,而用苟勖让郭夏、宋识等人所造的《正德》《大豫》二舞。
②南北朝
a.南朝宋因袭前代做法,继承前代雅乐舞蹈,只是更名而已。如将晋《正德舞》改称《前舞》,《大豫舞》改称《后舞》。宋孝建初,又以《凯容》为韶舞(文舞),《宣烈》为武舞。
b.齐朝沿用《宣烈舞》《凯容舞》。依周之舞制,《宣烈》执干戚,《凯容》执羽龠,祀于郊庙。
c.梁初,犹用《凯容》《宣烈》之舞,后改为《大壮》《大观》。
d.北魏初有《皇始舞》,《文献通考》载:“《皇始舞》,道武(拓拔焘)所作也,以明开大始祖之业,后更制宗庙。”当时在冬至祭天于南郊圆丘时,奏《云和之舞》,祭地于北郊方泽时奏《大武之舞》。到孝明帝,文舞为《崇德》,武舞为《章烈》,总名《嘉成》。
e.北齐在祭祀不同的祖庙时,分别用《恢祚之舞》《昭烈之舞》《宣政之舞》《光大之舞》《休德之舞》。
③隋唐
a.隋朝依旧制,文武舞各用64人。武舞分六成:始而受命,再成而定山东,三成而平蜀道,四成而北狄是通,五成而江南是拓,六成复缀,以阐太平。
b.唐贞观初,将隋朝的文舞更名为《治康》,武舞更名为《凯安》。唐的《凯安舞》完全是模仿周之《大武》创编的。除了固定的“文舞”“武舞”外,唐朝各代,均有各自的庙舞。此外,唐代还设有专祀五帝的乐舞。后来,唐又将《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修入雅乐,号称“三大舞”。
④五代
五代各小朝廷的雅乐舞蹈一点不亚于前代,除了例行的文武二舞外,还有各宗庙的乐舞。梁有《大合之舞》《象功之舞》《来仪之舞》《昭德之舞》;后唐有《昭德之舞》《文明之舞》《应天之舞》《永平之舞》《武成之舞》《雍熙之舞》。后晋二舞有《昭德之舞》《成功之舞》;后汉二舞有《治安之舞》《振德之舞》,宗庙乐舞有《灵长之舞》《积德之舞》《显仁之舞》《章庆之舞》《现德之舞》;后周二舞有《政和之舞》《善胜之舞》,宗庙乐舞有《肃雍之舞》《章德之舞》《善庆之舞》《观成之舞》《明德之舞》《定功之舞》。
⑤宋
宋代统治者对待雅乐舞蹈亦是极其在意的,仅北宋从太祖赵匡胤建隆始到徽宗赵佶崇宁期间,就改作过六次,当然,其范围也未超出文武二舞。宋二舞有《文德之舞》和《武功之舞》。后《文德之舞》又先后改名《玄德升闻之舞》《化成天下之舞》,《武功之舞》改名《天下大定之舞》《威加海内之舞》。
⑥辽、金、元
辽从后晋继承了唐代的乐舞遗制,金则直接承袭宋代,元也完全接受了汉族的雅乐制度。
a.辽二舞用唐《景云乐舞》昭其文德,以《破阵乐舞》彰其武功。
b.金文舞有《仁丰道洽之舞》,武舞有《功成治定之舞》。后文舞改称《保大定功之舞》,武舞称《万国来同之舞》,大定十一年又有《四海会同之舞》。
c.元代雅乐舞蹈规模较大,文武二舞用412人。文舞日《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日《内平外成之舞》。武舞第一成象灭王罕,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诏,六成臣高丽、服交趾。后来宋文舞称《崇德之舞》,武舞称《定功之舞》。
⑦明清
a.明清时雅乐制度依旧。两代的文舞皆名《文德之舞》,武舞名《武功之舞》。明初以后,改文舞为《车书会同》,武舞为《平定天下》《抚安四夷》。
b.清朝将雅舞称“佾舞”。
从上述历代的雅舞可以看出其沿革情况。
2022年中国舞蹈史考研题库(含考研真题)
下载或购买全套考试资料 》》》/ebook/994775.html
万种考研考证电子版资料随便看,每本不到1分钱 》》》/vip/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