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文得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2-02-26 共84人浏览过

【[佛教]陈寅恪名词解释如下】

[佛教]太虚名词解释:

【生卒】:1889—1947

【介绍】:

近代僧人。

法名唯心。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家于苏州木渎寺,不久赴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

曾在南京从杨仁山学《楞严经》,从苏曼殊学英文。受苏曼殊影响,倾向革命。

宣统三年(1911)赴广州弘扬佛法,任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并联络朱执信等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活动。次年返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继寄禅和尚任会长。

又在上海与陈元白、章炳麟等创立觉社,主编《觉社丛书》。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1925年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东亚佛教大会。此后兼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闽南佛学院院长、奉化雪窦寺住持、中国佛学会会长、汉藏教理院院长等。

一度赴欧美宣讲佛学,为中国僧人最早赴欧美讲佛的代表;又在巴黎筹建世界佛学苑。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与冯玉祥、白崇禧等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鼓吹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宣传佛教复兴,建立新的僧伽制度。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等。1946年元旦,受国民党政府宗教领袖胜利勋章。圆寂于上海玉佛寺。

对法相唯识颇多研究,着有《人生佛教》、《法相唯识学》、《整理僧伽制度论》、《新的唯识论》等,主张“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门人辑其着作为《太虚大师全书》。

关注VX公众号【文得课堂】免费领取考试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内容,请通知本站客服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二建考试答案
山西省考试招生网
山西招生网
行政能力测试题下载
宏观经济学试题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
工程地质学
国际金融理财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英语专八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课后答案
通信工程考研
计算机二级c语言题库
电路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