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课视频提供免费试看:/Ebook/992792.html
(点击开通年卡VIP会员,数万种资料免费使用)
课程简介
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3版,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相关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课程目录
总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战略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
第十四章 国际战略与对外交往的理论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试读部分内容】
总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契合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与可能,从理论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化、本土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接受并使之中国化,正是由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一种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而马克思主义又极大地满足了中国的这种需要。
②一方面,当时中国确实迫切需要有一种像马克思主义这样能够使自己摆脱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中国还没有找到这样一种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③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品格。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基本根据。这种实践性特征,与中国文化主张“入世”、强调“经世致用”的特质在根本点上是相似和相通的。
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使中国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它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理论需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方案的破产
①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与可能,从历史实践的层面来理解,是因为以往向西方学习未能满足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需求,反而在客观上提供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②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围绕着“古今中西”问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提出了各种形式的救国方案,但均无法改变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落的命运。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双重影响:即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或者法西斯主义的发展道路。日本的军国主义化特别是对中国不断扩大的侵略,使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对日式现代化的效法,而且使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幻想也逐渐破灭。
④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理想的“大同”社会实现的希望。如果说全盘西化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绝对化、从走欧美的路到走俄国的路的改变推进了中国人思想上的进步,那么,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照搬苏联,则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革命和苏联建设经验绝对化,而对这种教条的觉悟则最终使党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背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的再思考
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充分表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②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在于: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巨大变化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要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实践、制度、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③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