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生态学名词解释如下】
民族考古学名词解释: 运用民族学和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学科。 民族考古学以考古实物为对象,运用以今论古、以今证古的民族志类比分析法来阐述人类历史,重点在各具体民族的历史。其研究的课题有:(1)原始社会史。 如有一些人类学家为“复原”遥远的社会历史,到非洲深山老林的“非人”灵长动物生活区进行窥视,获取新的资料,借以描绘先祖群体的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2)各部落、氏族及各民族区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状况,包括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伦理道德等方面。 如美国学者曾详细考察了布须曼人现有工具和生产知识的有效程度,分析其生产所得与大自然所存在的食物资源之间的关系。 民族考古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马克辛·克兰斯丁特与帕蒂·乔·沃森于1956年合写了题为《活动的考古学:一个现存社会的考古清查》的开创性论文。1976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75届“美国人类学会”上组织了“民族考古学”的专题讨论会,其论文集《民族学:民族志对考古学的含义》由哥伦比亚大学在1979年出版。1983年,我国学者梁钊韬、张寿祺率先发表题为《论“民族考古学”》的论文(《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4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内容,请通知本站客服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答案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
护士资格证考试题库
内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工商管理就业前景
土地登记代理人考试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
常微分方程答案
古代汉语王力
有机化学第二版答案
毛概课后题答案
普通话考试资料
金融理财师考试
山西省招生网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